山有木兮,卿得其情;水有鱼兮,卿得其源。
“山有木兮 非天夜翔”的引述自《诗经·邶风·静女》中的《静女》一诗,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与情感的紧密关联与探究,它反映了人类永恒的思考和探索。
千百年来,中国文化坚守着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崇奉,山水、花鸟、草木,无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至高的位置。古人云:“上善若水”,说明了为了追求真善美,就应该融入自然、崇尚自然。以此类推,自古流传的“山高水远人更远”的座右铭就在于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倾慕与期望,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保障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,也是我们必须重视与爱护的土壤。
“非天夜翔”,则表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想象与探索。在自然观的基础上,中国人对于天文、天地之道的探索也是源远流长的。中国人早在周代就有了对天文的粗浅观察与系统记录,人类历史上惊人的发现都有天文学家的功劳。中国文化的天文学理论整合了哲学与自然科学,探究宇宙本原的同时也关注于人类边界的拓展,展现出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。
山有木兮,卿得其情;水有鱼兮,卿得其源。中国自然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生态视角,注意到了人类与自然的无限融合,提出了以自然和谐为本的发展模式。在这种模式下,中国文化不仅不断向着科技领域进发,同时也持续致力于自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,以人类永恒的发展为指引,探索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