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别称冬节,是我国传统的24节气之一,因太阳黄经达到270°,即冬至时阳光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端位置,而在北半球反射到最北端时,故称为冬至。与冬至联系密切的还有许多别称,如“冬节”、“亚岁”、“路阳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小年”等等。
冬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节日,在乡土文化传承、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也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。我国各地在冬至这天都会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,比如“吃冬至饺子”、“吃冬至饭”,南京有“冬至泡汤”、“冬至节”等。
除此之外,在民间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活动,如“冬至不冷手”,“冬至剪团圆”等,与冬至日久远的历史之缘和文化内涵有关。
“冬至不冷手”在南方流传很广,意思是在冬至这天要剪“冬至贴”,即长方形、五角星形或者圆形的图案,贴在手心上,据说这样子可以保暖避寒。
“冬至剪团圆”则是一种中原地方特有的风俗,也是如今逐渐衰落的老传统。这项剪纸手工艺能力高,许多人会剪各种大小不一的动物、花草和神话故事的人物等等。
除了这些,冬至节期间各地还有不同的城市庆祝活动,如北京的“冬至淘汰赛”、“冬至跑”,南京的“冬至泡汤”,杭州的蝶恋花影视城的“冬至民俗文化节”等等,让这个节日显得生机勃勃。
“冬至别称”在我国贯穿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,它似乎是一道神奇的文化记号,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,文化的完整和延续离不开人们的努力,而这种努力正是来源于民间的发祥地,是依托着冬至各种别称而繁荣昌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