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个话题是引起了众多话剧界人士的强烈关注:那就是「话剧实验场」的问题了。
所谓「话剧实验场」,是指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、北京汽车文化发展中心发起的一个策划,旨在通过财政拨款,用于推广新近编创、摸索新方向的戏剧作品的一个机构。所谓实验,就是指创始人们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推广具有创新性、超越传统戏剧形式的作品。而目前,许多传统话剧制作人士们却在质疑「实验场」的存在意义以及作品的创作水准。
首先,传统话剧制作与实验戏剧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。传统话剧强调的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还原,站在了作家的角度去审视形式,而对于实验戏剧,创作者们几乎是奉行着「破坏才是创造」的信条,甚至对于剧本中的主题文本进行了大量的润色和改动。这也是为什么实验作品总带着一点「怪诞」,而与大众观众的欣赏口味存在距离的原因。
其次,对于实验戏剧的创作,我们不能忽略社会反响。艺术是有公众性的,很重要一点就是所产生的价值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部剧作在进行实验创作时,失去了自己的文艺底蕴和基础,而只是毫无所谓的去追求新奇、独特,那么这样的实验恐怕是会失去自己的立足点。
所以,「话剧实验场」这个平台,对于话剧这个千百年来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人文艺术品种来说,是一个新的尝试,是一个创作的机会,也是一种游走于艺术创新和商业运作之间的尝试。它中的实验性和社会性两个属性都需要被充分尊重。那么就必须在保持作品艺术基础上,摆脱「实验」之名的限制,如此才能够真正为观众带来精神阅读和审美价值。